华大海洋
BGI·Marine
EN
首页 / 关于我们
华大海洋再创佳绩 科技成果荣获登记证书
日期:2020-07-29

近日,由深圳市华大海洋研究院主持完成的“重要经济水产动物的基因组学研究”科技成果成功通过评价审查,在“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实现登记(图1)。这是自2011年成立以来海洋研究院在产学研领域取得的多方面成果的汇总,为水产动物良种培育和规模化研发新型药物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创新支撑水产新品种培育和助力海洋药物研发。 

该研究项目应用高通量基因组学测序手段与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深层次揭示了重要经济水产动物(包括经济食用型和生态经济型鱼、虾、贝、蟹等)的基础生物学特性,特别在两栖习性(弹涂鱼)、洞穴适应性(金线鲃)、洄游机制(大黄鱼、刀鱼、中华鲟、中华绒螯蟹等)、皮肤透明机制(洞穴金线鲃、大银鱼、透明斑马鱼等)、鳍条发育(海马等)、基因组进化(比较基因组、千种鱼类转录组)等方面形成了系统性、创新性、引领性科技成果。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开展水产分子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以多肽类为基础的海洋药物及功能基因研究,让基因组结合转录组、多肽组等构建成为支持海洋科技研发的利器。

2011年华大海洋平台创建以来,华大海洋先后组建深圳市海洋生物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2011)、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方向(2013)、广东省海洋经济动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2015)、深圳市院士工作站(2017)、广东省海洋经济动物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0)等科技创新平台,并于2016年创建“深圳市华大海洋研究院”,成为“华大海洋(集团)”专门的科技研发机构。

近九年来,华大海洋研究院共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其中,SCI论文98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50;IF>10:3篇,IF>5:21篇);共被引用超过1,450次(平均引用超过11次/篇),其中2篇被评为ESI 2020高被引论文。2014年,海洋研究院在Nature子刊上发表第一个弹涂鱼基因组,首次系统性地阐明两栖鱼类的陆生适应机制,在国际上打出深圳市的“生态名片”。2015年,由海洋研究院团队主译的《海洋生物基因组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成为国内同类研究生教材中的首本教科书,为我国水产基因组学的快速普及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年,由海洋研究院团队主编出版的《基因组学及应用专业英语》(中山大学出版社)成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专业英语教材。2016年,海洋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在Nature上发表海马基因组封面文章。该文章被评为“2016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之一。海洋研究院参与发表洞穴金线鲃基因组,支撑“鲃优1号”滇池金线鲃的人工选育和推广;海洋研究院参与发表的首个中华绒螯蟹基因组,支撑华大海洋“华优生态”优质蟹苗的研发。2017年,海洋研究院团队主编的《后基因组时代鱼类样本库建设与实践》(科学出版社),系统性地介绍了鱼类组学样本的采集、制备、序列分析、数据库建设等指南性标准规范;同年,海洋研究院联合完成的金龙鱼基因组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十大亮点”之一。2018年,海洋研究院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千种鱼类转录组国际计划”的里程碑性工作,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可靠的“鱼类系统演化树”;同时,海洋研究院团队主编的《海洋芋螺资源图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以芋螺毒素作为范例推动海洋药物研发,已成为相关领域的指导性教材。  

2012年,“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大海洋”)正式成立。目前,华大海洋已发展成为由华大海洋研究院和15家分子公司构成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集团型企业。九年来,海洋研究院申请国家专利59项,已授权中美欧专利27项;主持和参与60余种水生生物的基因组测序项目;主持协调“千种鱼类转录组国际计划”和“中国水产生物十百千组学育种计划”;参与获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017)1项、深圳市地方标准1项、农业部认定新品种证书(2018)2件(为深圳市首次)。海洋研究院创新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助力水产新品种培育和海洋药物研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深圳建设海洋强市贡献力量。同时,海洋研究院通过构建水产分子育种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开发出石斑鱼SNP位点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图2左),制定了多项水产分子育种技术相关的企业标准,加快水产新品种培育进程,为促进高科技支撑的新型水产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海洋研究院团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到系列具有强杀虫活性芋螺毒素肽,正在研发具有高度戒毒活性的芋螺毒素序列,已小试制备具有良好痛风疗效的“清风健”胶囊与片剂(图2右),为打造“华大海洋”成为百亿市值的高科技水产龙头企业夯实基础,为打造全新生物制药生态产业链添砖加瓦。

2020年5月12日,由水产权威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牵头的专家组对海洋研究院有关科技成果进行鉴定(图3)。专家组认为“本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一致同意通过成果鉴定。

总之,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黄斑蓝子鱼种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代谢的相关理论,并首次证明了营养和渗透压可分别调控elovl4a的表达,进而影响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同时,该研究可为其它鱼类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代谢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也为选育具有高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能力的鱼类新品种提供关键的候选遗传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