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海洋
BGI·Marine
EN
首页 / 关于我们
“让水产行业成为智慧化产业”|深圳华大海洋致力水产科技创新
日期:2019-08-15

深圳湾有一种鱼叫做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每到退潮时,常从泥洞里钻出来。2014年,深圳市华大海洋研究院对4种代表性的弹涂鱼进行了基因组测序。此次基因“解密”提供了精细的弹涂鱼基因组图谱,并从免疫、氨耐受、视觉和嗅觉方面阐述了弹涂鱼等脊椎动物适应两栖习性的候选基因和分子机制。


成立于2012年9月的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海洋”),主要开展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水生生物的分子标记育种、生态养殖与新品种、工业化养殖和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水产品精深加工、进出口贸易、海洋药物研发等工作,是水产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代表。

深植水生生物基因组学研究 

公司成立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基因组学研究,包括基因组图谱的绘制、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水生生物进化和重要功能基因演化的分析。在过去六年中,华大海洋先后完成了弹涂鱼、大黄鱼、金线鲃、金龙鱼、海马、黑鲷、中华绒螯蟹、斑点叉尾鮰、刀鱼、大银鱼和篮子鱼等重要水生动物基因组图谱,并出版了10部专著(包括4部研究生教材),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75篇,包括1 篇Nature封面文章、4篇Nature子刊等。

经过多年发展,华大海洋已建成深圳市海洋生物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海洋经济动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长期开展水产动物的分子育种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包含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技术、数量性状位点定位连锁分析和组学关联分析技术,并多次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

2016年6月17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华大海洋在深圳揭牌成立“水产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正式启动中国水生生物“十百千”组学育种计划。据介绍,这个计划预计完成约10种重要水生生物的分子育种、约100种水生生物的全组学测序和1000种水生生物的转录组测序工作。

截至目前,华大海洋的科研团队参与完成了70多个重要经济水产动物的组学测序与分析工作,占到全国总量的1/3;申请国家专利90余项,授权20 余项;构建了水产生物分子育种共性、关键技术体系,获得发明专利2项,编制企业技术标准3项,联合获批深圳市地方标准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项、农业农村部认定的水产新品种证书2件(“太湖2号”青虾、“鲃优1号”滇池金线鲃)。


探索生态养殖模式

除了基础基因组学研究,该公司也开始尝试生态化养殖。据公司研发部门人员介绍,目前正在进行循环水养殖系统试验,主要研究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能够实现全循环的新型系统。据悉,该立体循环水生态养殖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机械设备、控制仪表等现代工业手段,将设备进行全面集成以实现对养鱼过程全面控制,营造鱼类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实现全年高密度、高效益的健康养殖。 

除此之外,他们还不断探索鱼菜共生模式。公司一名科研人员介绍,养鱼和种菜原本是两项分离的农业技术,但采用鱼菜共生方法实现了两者间的互作组合,形成了共同促进与效益叠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项综合效益最高的纯有机耕作模式,种菜不需再施肥,养鱼不需常换水,是一种资源节省型的可循环有机耕作模式。目前公司拥有种质活体保存基地、占地面积约20000 平方米的工厂化循环水车间,生态养殖基地约15000亩,苗种繁育基地约1000亩,进行了大量的养殖试验。

大数据打造智慧水产

公司依托下属的深圳市华大海洋研究院,开展与水生生物有关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建立了育种与种业、水产品精准营养研发与国内外贸易、海洋药物研发及成果转化三大平台体系。目前已在全球布局12家分子公司,分布在广东、海南、江苏、香港以及老挝、澳大利亚等地,覆盖南海、东海等海域和长江、珠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等淡水流域;涵盖了鲜活绿色水产品、精深加工营养和观赏鱼等几大类,主要包括鲟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巴沙鱼、大闸蟹、海马、龙鱼及锦鲤等品类。

此外,基于大量的基础研究,华大海洋一直努力在水产大数据方面寻求突破。据了解,华大海洋负责的千种鱼转录组国际计划项目(Fish-T1K),已规范收集和保存了高质量样本7000多份,涵盖硬骨鱼类54个目(总 68个目,占79.41%),151个科(总398个科,占37.94%),已完成其中200余份样品的转录组测序和组装,发表迄今为止最可靠的鱼类进化“生命之树”。

在华大海洋的建设蓝图中,水产大数据中心即将成型。他们利用研究优势,收集完善水生生物的生物学数据、组学数据、养殖数据、种业数据、市场数据和产业数据,可以通过水产大数据中心的分析运行,实现数据查询、数据分析、技术服务、市场趋势分析和产业发展咨询等增值服务,为水产行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https://www.toutiao.com/i6725222128121020935/  记者:廖静